如何在壓力中保持前進

劉品言
Apr 30, 2023

--

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的系列反思

前言

前陣子把碩士論文的主要技術、問題描述等主要架構完成了,只剩下調整實驗跟補充內文一些比較輕鬆的工作內容,三四月份是我研究進度最緊湊的時期,現在終於稍微告一段落了。

因為可以暫時把研究工作放緩,我註冊了Coursera上Meta開設的後端課程,想說趁著還沒畢業的這段期間,多學點技能。被我荒廢了一個半月左右的coding interview練習也重新啟動。目前Leetcode的進度是78題(35/41/2),我希望今年結束前可以刷到200題。

我喜歡把每一個不同的學習領域各自當成一個專案執行,所以我簡單的安排了短期目標、執行時間跟計劃,把一天的工作時段分成三個部分,分別分配給coding interview practice, Backend learning 還有研究的剩餘工作。

我很喜歡這種自己安排計畫並執行的感覺,我感覺當自己處在這種忙碌、但又不會有很大壓力的情況下,能夠有比較好的生活作息、精神狀態、睡眠品質,同時也會因為看的到自身的成長而對自己比較有自信。然而,我也發現自己在面對極大的壓力時,通常也會伴隨著作息失調、渾渾噩噩、缺乏集中、專注力等狀態。

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財富自由了,是否就不會有這種被進度或是deadline追著跑的壓力,但可以預期接下來開始工作,一定會遭遇這種情況,所以我反思了我過去面對極大壓力的狀態下的表現,試著從中找出一些適合自己的調適方法,作為未來面對壓力的處理方針。

過往經驗

碩二論文

今年三、四月的論文進度壓力很大,因為實驗還沒做出來,也不確定自己提出的演算法究竟有沒有用,所以我暫停了原本的coding interview practice計畫,想專注於研究工作。

然而,事實證明,這只是我自己找藉口不練習coding。我把原本早上安排的工作時間拿來睡覺,並且晚上更晚睡。由於早上沒有起床,我也省略了原本定好的daily standup meeting。在這段期間,我基本上沒有執行任何的專案管理,只是在實驗室埋頭苦幹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。

這樣的不正常作息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整體的專注力下降。根據我的後台數據顯示,2月份多工狀態(同時進行研究跟coding練習)時,我的專注時間約是整體工作時間的70%,而面對壓力較大的三、四月份,我的專注時間分別下降到54%和58%(下圖紅線處)。

有趣的是,三個月份的總專注時間差不多(分別是67、68和66個小時)。甚至二月還有個禮拜去了畢旅完全沒做事。這代表在三、四月份,我需要更多的工作時間才能換得同等的產值,換句話說,超沒效率。

四月份工作狀態
三月份工作狀態
二月份工作狀態

大三比賽

大三的暑假參加了一個機器人競賽,因為實驗室的歷屆學長姐都有參加過,甚至都有得獎,我自然希望自己能夠達到同樣的水準。

距離比賽還有幾個月的時間,我的作息狀態還蠻好的,甚至還保持著慢跑的習慣。

然而,隨著比賽日期越來越近,我實作的演算法卻遲遲無法穩定的完成比賽內容,我的心態逐漸不穩,開始放縱自己用睡眠時間換取工作時間,數不清有多少的日子是用布滿血絲的雙眼看著剛升起的太陽,懊悔著為什麼就是做不出來。每天腦中都是混沌一片,作息全亂、不想運動。

印象最深的是比賽日的前一個禮拜,我在凌晨看著自己的機器人像是自閉一樣前進後退的撞牆,心態完全炸裂,那天我沒回家,睡在實驗室模擬比賽場地的木板上,不曉得自己到底在幹嘛。

高中學測

時間一路回推到高中,我意外的發現準備學測大概是我人生中面對壓力表現得最好的一次。

那個時候基本上老師都不上課了,每堂課都是自修,我把自己的桌椅搬到面向窗戶的一個角落,背對整間教室,抬起頭是窗外的大樹跟天空,低下頭就是書桌跟題本。我戴上耳塞,視覺、聽覺上隔絕了周遭的干擾。雖然那個時候沒有專案管理的概念,但我安排了讀書計畫,每周的一二、四五寫歷屆考古題,三六檢討考卷,每天就是重複著自修、吃飯、打球、補習、睡覺,印象中一直到學測,都維持這樣的規律作息,沒有為了多讀一章、多寫一回試題而搞亂自己的睡眠。

改善方法

安排計畫

計畫將整件困難的任務拆分成了細小的簡單任務,透過列出目標、安排時間並實際執行,一步步地分批擊破。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看著自己有隨著時間在往目標前進,比較能夠撐過期間內每天的不安與自我懷疑,也才能在休息時間告訴自己有休息的權利。

專心致志

高中的時候沒有吃到飽網路,那個時候想上社群媒體、看個yt影片,都是集中在一天學習結束後,回到家裡的半個小時使用網路的時間。這讓我在白天的讀書時間幾乎不會受到干擾,對比現在時不時就想拿起手機看個廢片、滑個社群,高中時期的專注比例大概有個90%以上吧。

雖然現在很難重拾高中時期的作法,但我透過定時自動啟動手機的專注模式,避免自己在表定工作時間受到手機干擾,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。

規律作息

作息分成三個部分:睡眠、飲食、運動,我發現自己面對壓力最容易失調的就是睡眠,而失去睡眠品質帶來的影響也最大,不僅降低專注力,連帶抗壓性、精神狀態都會顯著下降。然而,保持早睡早起對我來說也是最困難的一部分,即便看過好多本睡眠相關的書籍,也知曉各種對付熬夜的技巧,我還是時不時會突然的報復性晚睡,陷入低產值循環。

雖說現在還沒完全克服這個問題,不過我注意到自己在放假回老家還有周末特別容易重拾壞習慣,目前打算針對這兩種情況做改善,包括訂定假日計畫以及獎勵等等,這部份如果有進一步的心得再來分享吧。

保持信心

透過安排計畫、專心致志、規律作息都有助於維持心態並對自己保有信心。我覺得維持心態很像股市中的風險承受能力,在市場中,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績效呈正相關。而在人生中,如果能坦然地面對一連串的鳥事、看不見成長的自己、看不見盡頭的絕望,保持心態不炸裂,才有機會在下一波的谷底反彈乘上列車。

總結

我認為的強者是能夠在壓力中保持著理智、能夠在壓力中保持穩定的前進、能夠在壓力中做出決策的人。而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,希望透過這些自己列出的改善方式,未來再碰到類似狀況時能夠更加從容的面對。

小補充:如果你對我文中使用的工作狀態追蹤app有興趣,它叫做Rize,可以用來追蹤電腦的使用狀態。

一般的免費試用是一個禮拜,但如果使用這個連結則可以免費體驗一個月(因為我已經付費訂閱了一年),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看,你也許會對自己的工作狀態有進一步的認知。

--

--